电书摊telebookstall

telebookstall

没有剑的剑客,没有书的书摊
telegram
x
discord server
youtube

靈感助產術

靈感助產術,是本攤寫博客的一個轉折點,篇幅不大,但意義深遠。

Two women and two men assist during childbirth-1887-Witkowski, Gustave Joseph

轉向內在的建構#

最近(2022 年 3 月)疫情是比較嚴重。我們這附近也發現陽性病例了。學校也停課了。前幾日剛發現確診病例時,在集市上原來能賣兩三百(營業額),那天一下子賣了七百多(營業額)。(後來更是全賣光,兩千營業額。)所以大家可以看見這波疫情確實挺嚴重的。再加上最近的戰爭、經濟,村裡面的老頭老媽都說要滅世界了。而網絡世界也是亂成一片。各種爭鬥著實令人害怕。我也整天被人攻訕。所以我將避談政治,鴕鳥政策。不然災難沒來,先瘋了就得不償失了。

話又說回來,你政治立場如何並不能代表你的其他東西。佛都渡有緣人,其他的什麼神鬼也渡有神鬼緣的人了,所以俺就不自取其辱,瞎掺和這些事情了。不管世界是否終結,我的世界肯定終結的。那么在這輩子終結前,我還是繼續玩泥巴,做夢去吧!只要我的世界不滅亡,就要天天做夢。讓世界更美好這種偉大正義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

參見: “如何對待政治” 問題

走出政治黑森林 xlog telegraph
政治黑森林 xlog telegraph

寫作增產的方法#

那我要新的嘗試,嘗試什麼呢?

肯定是嘗試多寫點東西,多做點春夢。從原來一個月下蛋一次的母雞,變成一周下蛋好幾次的母雞。轉載這個東西我不太喜歡,自己寫的像屎一樣,好歹不會嫌棄。起碼咱拉的也是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屎。

那麼吃什麼激素,一周才能下這麼多蛋?

蘇格拉底助產術#

蘇格拉底不是號稱會助產術嗎?一種不留情面,進而使人尷尬的辯論技術,也稱反詰法。

Marcello Bacciarelli's Alcibiades Being Taught by Socrates (1776)

蘇格拉底在同別人談話、辯論、討論問題的時候,往往採取一種特殊的形式。他不像別的智者那樣,稱自己知識豐富,而是說自己一無所知,對任何問題都不懂,只好把問題提出來向別人請教。但當別人回答他的问题時,蘇格拉底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反駁,弄得對方矛盾百出。最後通過啟發,誘導別人把蘇格拉底的觀點說出來 ——百度百科產婆術

我理解是引磚拋玉。咱就不管蘇格拉底咋說,來看看如何增產。

以靈感主導寫作的弊病#

靈感雖是寫作的靈魂,但沒有邏輯導航的靈魂不過是孤魂野鬼、散兵游勇、脫韁的野馬。

靈感的不可預測性#

我所寫的東西全部是偏感受的,也是最為不可預測的。但是呢,這種強烈到要去寫東西的感受,一個月來一次就算是很高頻率了。如果想做到一周幾篇,那麼就去要動用邏輯思維那部分了。
Logic

靈感被記錄後的模糊性#

生活中往往有許多想記下來的感覺,那種感覺轉瞬即逝,我一般都會記錄下來,用來收藏。因內容太短、抽象,往往無法成文。這就令我很痛苦。原先的記錄下來的感覺,再過幾天就看不懂,更回憶不起來了。

Portrait of a Girl-1883-Anders Zorn

以邏輯主導寫作#

所以本次就是要進行感受的助產。把原來的細微的感受用邏輯拔出來。

我發現,將肚子裡的東西拔下來,確實增加了對自身與世界的理解。這就像你有很多朦朧的暗戀對象,你總是還沒來得及追求就錯過了。現在,我們要把她追上,然後和我們進行一些深層次的交流。

Kulikov Writer E.N.Chirikov 1904

但正如愛迪生所說,那 1% 的靈感是至關重要的,靈感與邏輯互相交織,才能順利生產。我們每人情況不同,缺啥補啥即可。缺少邏輯,就注重文章的層次等等;缺少靈感,就多多關注自己接受新事物時迸發的感受。

靈感的歷程#

靈感助產術,並非機械的增產,而是要遵守思想成熟的客觀規律。而助產術,以生產嬰兒為類比是恰當而形象的。

Sex between a female and a male. Fresco from the House of the Centurion, Pompeii. Around 70 CE

男女結合在一起,這是神奇的。這相當於促使靈感產生的衝動。之後,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這更加神奇。靈感此刻就產生了。精子卵子最為重要的部分是其攜帶的 DNA 信息。這兩種信息不知千萬年之後,再次相遇,自身千萬年間的認識相互碰撞。這同樣也是靈感的產生。沒有根本意義上的新,“道生一、一生二”,歸根結底還是同源。

然後便是孕育。靈感需要血肉才可以成長。沒有胎兒所必須的營養,靈感不能夠發育成胎兒,又談何助產?就像一株蘋果樹,有受粉的花遠遠不夠,它還需要汲取天地靈氣,在時間中逐漸成熟,這時方可採摘。靈感絕不可能只出現一次,同一靈感一直潛藏在大腦中吸取周圍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與更多信息交媾,這才可以破空而出。

助產術,僅僅是催熟與採摘蘋果的方法,但歸根到底還是讓蘋果接受足夠的光照與養料。對於靈感來說,就是盡可能地接受同類信息。然後我們用邏輯像拔蘿蔔一樣,將它們一個個拔出來。如果蘿蔔還未成熟,拔出來也是早產兒。

Edvard Munch - Fertility-1890s

拔出蘿蔔後,文章形成了。但文章是死的,其中的故事與思想不是。我們接生的是一個活物,而不是死物。就像人的新陳代謝。英國《自然・醫學》雜誌刊登以色列一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更新換代速度驚人,每天要替換大約 3300 億個細胞,平均每秒鐘產生的新細胞超過 380 萬。死掉的是能夠死掉的,而活著的才是活物。文章的形體,多一個字,少一個字,甚至重塑,都不重要。只要思想與架構得到了揚棄,便是新生。也即,我們通過靈感助產術寫出的文章是死的,但文章所承載的東西則是不斷更新的。它同樣像胎兒那樣,不斷接受著母體的養料。文章出生後,其母體便不再局限於作者的視角。

一篇文章看似寫完,已死,實際上也是另一篇文章的新生。它們的核心是一樣的,誰死誰生,相煎何太急?正如尼采所言,“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 文章的靈感或許也是文章死後方生。

靈感助產術後記#

疫情已經結束,但經濟的蕭條更盛,戰爭的陰雲日密。

今天寫讀書的價值與方法,需要說明讀書時應該記錄靈感,重新想到了這一篇。時隔兩年,可以說,靈感助產術獲得了勝利,本攤自此之後的文章,大體都採用此方法,我也對此方法感到滿意。更應該重置分享給各位。

原文在 telegraph 名為新的嘗試,2024-10-17 重命名為靈感助產術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