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作為一個思想家,馬克思是值得尊敬的。但是,相比於 “思想家” 這個稱號,“馬克思” 這個名字承載了太多的血與火。已經完成的作品、事跡,就像斷開臍帶的嬰兒,獲得了獨立性。今天,我並非想談論馬克思,而是想談談馬克思的 “嬰兒”—— 共產主義理論。
共產主義教育貫穿著現代中國的教育,相信大多數人都對這個理論既熟悉,又陌生。背誦著 “唯物主義”、“初級階段”、“階級”、“經濟基礎”…… 等名詞的我們,仿佛已經記住了這些深刻的概念,但卻有一個又一個疑惑。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什麼時候能實現?西方憲政制度真的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嗎?為什麼這個世界一定是唯物的,一定這麼絕對嗎?共產主義社會之後是什麼社會?歷史的終結嗎?
可惜,我並非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也並不能想明白很多問題。但是,如果從純粹追尋真理的角度上,每個人都應該對其發表真實的意見。
法律視角下的物質基礎#
前幾日,我與一位朋友閒聊,當我提到馬克思關於法律本質的認識時,他驚呆了。作為處處謹言慎行的國人,他認為這書上寫得太露骨。馬克思認為:
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產黨宣言》草稿的一頁
法律總被遮蓋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在國家時代初期,部落時代所遺傳的神學色彩十分濃厚,比如《禮記》記載商朝 “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禮法合一的治理模式同樣有一絲宗教性質的 “禮” 來支撐。而西方中世紀神學的神秘色彩更加濃厚,這種烙印使得西方法律即使在文藝復興以後,也充斥著自然法思想,對理性的崇拜。
而馬克思用物質生活條件和階級分析幾乎否定了所有看似唯心主義的觀念。他認為資產階級法律所用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詞彙不過是一層外衣,以前用神秘,現在用這些看似正確的觀念,其實都在掩蓋統治階級私有制下剝削的本質。
近代自然法學派提出社會契約的觀點,此後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由此展開。人在自然狀態中是完全自由的,但因為資源的有限與人性的貪婪,戰爭狀態不可避免。為了自我保存,個體讓渡一部分權利,與國家簽訂契約,從而進入社會狀態,過一種法律下的生活。
馬克思曾這樣論述過政治的解放,“人通過國家這個中介得到解放,他在政治上從某種限制中解放出來,是因為他與自身相矛盾,他以抽象的、有限的、局部的方式超越了這一限制…… 國家是人以及人的自由之間的中介者”
但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得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私有制下的奴隸。人們為了避免進入戰爭狀態而讓渡一部分權利,獲得法律之下的自由生活。但當他們讓渡權利之後,卻發現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的奴僕而不自知。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也成了統治階級利用私有制進行統治的最冠冕堂皇的藉口。
所以這一種物質基礎如果不改變,那麼這種剝削將一直存在,而法律只是確認這種剝削的統治關係的一種最有力的形式。
革命改變物質基礎的方法#
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之後,—— 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卡爾・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既然私有制的物質基礎決定了剝削關係,那麼只有改變物質基礎。但是物質基礎受私有制的反作用,所以要先奪取國家政權,再改變私有制,再改變物質基礎,從而集體財富將增長,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所彪炳的 “各盡其能,按需分配” 才會來臨。
按照這一邏輯,很多國家奪取了政權,進入名義上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一資本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在社會主義裡,為了改變剝削關係,廢除私有制,引入公有制。這時面臨的困境就是,由於改變國家制度,並不創造財富,相反廢除私有制之後,公有制的發展緩慢。物質基礎是改變了,只不過更加落後了。相反,由於公有制的生產資料實際上是用權力來掌握的,所以誰擁有權力,誰就擁有生產資料,而且如何分配物質財富依靠的也是權力。原先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還是建立在市場規則之下,而且有著相對獨立的法治,但是在奪取政權的新社會裡,只有肆意的權力,什麼都沒有了。
為了改變物質基礎,不得不借助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制度。但是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由於權力已經從籠子裡放出來,想要重新制約權力為社會主義所用,基本上不可能。所以此時國家的性質已經由國改成家。
物質基礎決定了剝削關係,但是改變上層建築,難道就真的能改變物質基礎嗎?馬克思恩格斯曾認為,只有在資本主義發達的社會奪取政權,才能實現共產主義的跨越。原因就在於物質基礎的改變是十分客觀的。因為所謂共產主義是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也即共產主義社會物質基礎最高,其次是資本主義社會,再次是封建主義社會,然後是奴隸制社會,最後是原始氏族社會。因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僅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所以即使擁有共產主義政權,他對物質基礎的反作用也是不大的。所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理論上最能夠實現共產主義突破的。但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期,直接跨越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嘗試,無論初級階段與否,都是唯心。
不同文明階段物質基礎的變化#
但是物質基礎的高低與進入共產主義,也即進入按需分配的社會,有必然的關係嗎?
采集文明的物質基礎#
原始社會 “沒有士兵、憲兵和警察,沒有貴族、國王、總督、地方官和法官,沒有監獄,沒有訴訟,而一切都是有條有理的…… 一切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 恩格斯
在《人類簡史》中,作者稱人類從采集文明到農業文明的農業革命是 “史上最大騙局”。“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閒,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 而人類就相當於鑽進米缸吃飽的老鼠,即使想要重回采集文明,他們也早已丟失了與自然相處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人口因農業的迅速擴張,相對不可逆的。
采集文明之所以沒有階級,不受統治階級控制的原因在於,他們身處自然狀態。在自然狀態中,人賴以生存的是自然的饋贈。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带有阶级属性。这时候,任何人都可以从自然直接获得食物以及生存所需。长时间的采集使得他们比农业文明的同类更加健康,更加独立。虽然采集文明几乎不创造财富,但自然资源的相对富足是他们不必依靠群体来进入社会状态。这时候的物质基础完全依赖于自然,而自然的广袤使得所有制不会出现,人类没有控制自然的必要。因此这时的物质基础是独立的、分散的、去中心化的。
农业文明的物质基础#
當人類種植糧食之後,通過儲存穀物獲得了收集太陽能量的初步能力,人口迅速增長。人類就像癮君子一樣,從此開始以更高的能量為食,飲鴆止渴。此時,土地成為了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同樣也成為了農耕文明的命門。誰控制了土地,誰就控制了文明。而因為生產方式的變革,剩餘財富增多,剝削階級也就出現了。
與此同時,人類從未停止對抗這種剝削狀態,重返自然狀態的嘗試。從老子的 “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到桃花源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都想以停止發展,停止創造新的財富,停止提高生產力來換取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但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由。土地的誘惑,樹欲靜而風不止。
此時的物質基礎依賴於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而土地是能夠被某些人所控制的,這就注定農業文明人与人關係的惡化,階級關係的極度不平等。相反,作為海洋文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人類對海洋還很陌生,不足以控制海洋。不能由某個階級控制,那麼這個社會的社會關係就是自然的,階級矛盾就是緩和的。
科技文明的物質基礎#
農業文明能夠通過收集穀物利用能量,以滿足人類所需。而科技文明則是通過科技更瘋狂利用能量滿足人類需求的一種過程。此前能量的載體在於穀物,在於土地,而科技文明能量的載體而不單單是土地,而是更多的物質。我們可以稱之為生產資料。在科技文明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資源就是智能,個體的智能成為了生產資料的一個變數。
在科技文明初期,由於生產資料相對可控,剝削成為資本主義的常態。但隨著生產資料範圍的不斷擴大,科技對於生產資料的影響已經不可輕易估量。
什麼樣的物質基礎可以 “按需分配”?#
由采集文明,我們可以得出,文明發展的程度高,並非進入所謂 “共產主義社會” 也即 “按需分配” 社會的必要條件。相反,生產資料的可控制程度決定了階級關係的對立程度。也即,如果人人都可以獨立控制、從客觀上講不可能受他人搶奪的生產資料,那麼人与人之間就不會有剝削關係。就像采集文明一樣,因為物質豐富,且采集文明人口的相對穩定,使得物質基礎相對豐富。
與此相反,資本主義早期,所謂社會主義早期,前者的生產資料由資本控制,後者的生產資料由官僚權力控制。此時的物質基礎都是不穩定的。由於資本尚有經濟規律,市場規則制約,而社會主義權力卻可以不受限制,使得所謂社會主義初期的剝削關係會更加扭曲。
無論是權力控制,還是資本控制,只要生產資料能夠被集中控制,那麼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關係就一定是根本對立的。也根本沒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分,因為這是由於物質基礎容易集中的特點所決定的。
所以,未來如果人類想擺脫被剝削的命運,並不是創造一個公有制的,物質豐富的社會。因為一個公有制的社會是最容易被權力控制的。或者說,公有制與私有制並不是問題的根本,問題的根本在於個人所利用生產資料的分散與不可整合性。
在此前的去中心化一文中,無論是宗教改革的活字印刷術,還是新興的 starlink 對電信巨頭的衝擊,都是一種分散且不可整合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對於個體來說是最好的。所謂未來科技的發展能否形成一種分散式的物質基礎,利用生產資料的方式,我們並不知道。但從科技進步對於智能的需求來看,如果個人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不可替代式的生產資料,那便是很好的。
由於文明發展所帶來的複雜性,這種狀態並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機的。一旦物質基礎總體達到一種分散水平,那麼這樣的社會關係不斷太扭曲。
我們能做什麼?#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之前我們將這種反作用誇大,試圖建立一種新興的政權來加快按需分配社會到來的進程。但是這種手段是不利於分散式物質基礎形成的。我們確實需要獲得政權,不過獲得政權之後應該努力建立起憲政法治的體系,以人類最傳統的方式來實現此種物質基礎下的公平正義。以提高智能作為增強分散式物質基礎的方法,而不是繼續在權力之下做零件。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物質基礎不可隨意改造,遠非暴力革命就可以完成的,謙抑保守,在法治的軌道下徐徐發力,以圖社會的逐步進步,才是最唯物主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