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书摊telebookstall

telebookstall

没有剑的剑客,没有书的书摊
telegram
x
discord server
youtube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謙抑極端保守經驗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現代標點和合本 (CUVMP Traditional) 傳道書 1
6092dd4bbedd1cf7bf31b.png

我曾在《超獸武裝》中看到這句話,恍惚間,已經是多年後的現在。在這些年間,我曾多次想起過這句話。

創造是否存在?#

比如,我一直在質疑,究竟有沒有創造?

創造的標準其實就是 “新事” 的程度。聖經中補充道,“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文章方面,我一直認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無論是藝術還是宗教,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則是,“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 也無非是所謂 “物質生活” 的一種反映。

雖然這種觀點忽視了人的自由意志,精神世界的獨立性,但卻反映了 “新事” 產生的困難。

至於科學技術等非人文領域,雖然進展令人雀躍,但是對自然的發現並非創造。在人工智慧發展的今天,究竟何為 “新事”,何為 “創造”,再一次被深深衝擊。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的原因#

沒有 “新事” 並非意味著世界的穩定與死寂。在一般人看來,世界是飛速變化的,歷史是不斷書寫的。恰恰是因為一般觀念與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的巨大反差,才使人們從紛繁的現象中,窺見一絲 “舊事”。

新事不新,舊事不舊。構成世界的根本,仍然沒變,只是在排列組合中,在時間之下才有新舊之分。但我並非來謳歌這種正確的廢話。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的本質#

《超獸武裝》通過這句話來闡述世界的輪迴的事實,以此突出 “噴泉的高度不能超過他的源頭,超獸武裝的異能量不能超過他的信念” 這一精神力量的強大。

而我借助這句話是想反思我個人做事反復無常的後果。

尊重世界的規律#

紙上得來終覺淺,我一直喜歡這些名言警句,可真正理解一句話,並非解構句子,而是用自身的記憶與經歷來建構一個句子。所以,對經典進行闡述的類似博客的這種二級產品,一般只對本人有意義。

我自詡喜愛這句話,但是我的行為體現這句話了嗎?這個世界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所謂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我們個人的發展同時有其自身規律。比如,有人喜歡看黄片,但是他看完之後便有種負罪感,由此決定刪除所有黄片。在賢者模式結束後,他又重新看黄片。那刪除真的有必要嗎?即使有必要,重複所帶來的反復力度適當嗎?黄片可指代人類的所有欲望。吸煙,喝酒,看小說,釣魚,進食……

我們真的了解我們的自己嗎?#

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從小到大,“新事” 與 “舊事”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不斷出現。我們作為自己的主宰,並不能很好地主宰我們自己。就像古代的君主,現代的總統,不斷地對身體、思維、意識發號施令。

但我們真的了解我們的自己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或許並非主權者,而我們或許並非自己的主宰。在王朝的興衰與個人的生死中,認識自己更為重要。“舉頭三尺有神明”,人類其實並不需要對超自然力量這樣著急崇拜,先把自然力了解清楚,理解”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或許可以讓我們避免很多彎路。比如,君主發布命令的時候,適當徵詢一下貴族們的建議,不久不必受革命之苦了?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的具體理解#

用一個詞來形容我對這句話的進一步理解,便是謙抑。以刑法的謙抑性為例,如果不用刑法便可以抑制犯罪,那就不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也如《增廣賢文》中說的那樣。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一家打牆兩家好看。
當面留一線,過後好相見。

做人要厚道#

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做人不要太任性。但我從小因為水平不高,所以特愛 “折騰”。

記得在一堂心理課上,老師問大家,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回答是,我喜歡走極端,做極端的人。這種心理無非是想通過爭強鬥狠來獲得些關注,來掩飾自卑與弱小的內心。我們不能說這種心態不好,相反這種想要通過 “極端” 有所成就的人俯拾皆是,雖然大多下場不好。但是尊重這種心理的客觀存在十分必要。

因為沒有人一直在走極端,也沒有人一直在中庸。這些道路並非 “新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謙抑一些,厚道一些。

同理,希特勒如果能夠明白 “並無新事”,也不必激進的大搞種族滅絕,也不至於遺臭萬年。

革命要保守#

英法兩國的歷史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英國不徹底的革命#

1215 英王簽署大憲章
1215 年,貴族與國王簽訂《自由大憲章》,達成了對稅收權的限制。無論是光榮革命還是後來 1679 年《人身保護法》、1689 年《權利法案》和 1701 年《王位繼承法》,英國經驗主義、保守主義的傳統,讓其不流血的完成資產階級革命,近千年的法律延續使秩序價值發揮到最大。

法國徹底的革命#

反觀一言不合就革命的法國人民,革命雖然徹底,但是遭受了不尊重規律的惡果。自 1789 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人權宣言》誕生,法國前前後後頒布了 13 部憲法,從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演變到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帝制不斷復辟,流血不斷發生。如前所述,君主制度、壓迫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這些都是千百年不斷上演的 “舊事”。即使君主制是一段歷史階段的產物,但這種力量並非驟然消失,而是漸進的變化。

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一前一後,前者一部憲法到如今,後者換了 13 部憲法,這中間承受了多少的代價?美國憲法能夠運行至今,足見英美法系保守主義,經驗主義的強大力量。

法律要經驗#

美國霍姆斯大法官為此如是說:“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這裡面的經驗並非指某一個人的經驗,而是人類對一件事情長久以來遵循先例的保守,與對極端手段的謙抑。對我個人來說,不應太過任性。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尤其是鴉片戰爭後的中國,缺少的不是革命,而是經驗與保守,是對” 舉頭三尺有神明 “的徹悟。

這便是我對日光之下並無新事的體悟,以後我們可能會有別的體悟,但是不必推翻本篇,這或許是我的一些行為的體現吧!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