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義、众说纷纭。但是正義确实客观存在的,起码从意识层面是可感的。基于客观主义,本摊从外观主义的角度,把握正義。
正義,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義观念的历史#
历史上,拉丁语中 "正義”(Justice)一词得名于古罗马正義女神禹斯提提亚(Justitia)。柏拉图将正義看作一种总体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划分正義为分配正義与矫正争议,并称 “公平乃成比例者”;托马斯・阿奎那把正義定义为一种习惯;霍布斯认为只有在确定的秩序下才有正義;边沁主张正義的标准应建立在 “功利" 的基础上;庞德认为,正義意味着一种使大家尽可能地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得到满足的体制;罗尔斯的体制正義论认为正義首先要坚持最大平等自由原则,在此基础上,差别对待弱势的群体……
客观主义下的正義#
何为正義、众说纷纭。但是正義确实客观存在的,起码从意识层面是可感的。基于客观主义,本摊从外观主义的角度,把握正義。与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不同,客观主义并不积极区分物质意识,而是从物质角度认识问题。在客观主义看来,意识也是物质的。区分物质意识,是不必要的。作为一种观念,正義绝不仅仅存在于观念之中,或者说,托举正義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正義是不必然达到的应然#
我们可以说正義是神的规则,但正義是通过人去施加影响的。美国独立宣言声称,所有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并不是在《解放黑奴宣言》之前就没有的。只是这种权利因为各种矛盾的发展获得了实现。我们可以说这是黑人斗争的结果,也可以说南北战争北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胜利,或者可以说是战争战术上的机缘巧合。
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许多原因促成同一件事情,即使是一只蝴蝶,也不应该忽视它在因果中的力的大小。或者用量化的手段去评价。这些都已经不重要,因为黑人已经得到了解放。正義得到了实现。
我不喜欢从精神上把握,因为把握不了,所以我从物质外观上把握正義。任何正義都是要通过或蕴含在事物的外在才能发挥作用。那么正義无非是通过人,环境,等等因素以及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换句话说,一个没有实现可能的正義不是正義。因为前述这些外观因素根本满足不了。所以我理解的正義必须可以实现,但又不必然实现。
正義是客观的、不断变化的、不绝对确定的一种东西#
正義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规则。如果黑人要求获得白人之上的地位,并不现实。正義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则,就像猩球崛起一样,动物也会摆脱客体的身份。正義也并非是绝对的,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难以把握或者本身是一种规律。
因此,我们可以取前者的反面,正義是客观的、不断变化的、不绝对确定的一种东西。
正義长期不变的物质基础:驳斥相对主义的评价#
变化并不等于相对主义,这和我理解道德一样。
所谓相对主义,便是怀疑一切。具体来说就是否认正義的存在。
本摊判断正義是从外观主义的角度,移除主客观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看正義的物质基础。
正義观念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该观念基于群体可替代成员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均势。所以,人类群体性不变,正義也相对不变。
正義存在的广泛性#
正義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同政体中#
极权社会在我看来也有正義,民主社会也有。
罗尔斯在解决正義问题,而我只是表达我认为的正義是什么。正義不是由相信决定的,但是相信和正義有关。既然正義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东西,那在极权社会也是存在的。
对于一个像人类社会这样的群体来说,只要人类个体之间彼此还是可替代的,那么人类的正義就不会消灭。因为,我认为这是群体力量的一种平衡的产物。但是,我认为的正義既存在于部落,也存在与大都市,变化的是群体的规模与进化程度,这是我认为可能影响正義的因素。
我是从外观理解世界的,我也只能从外观来推演表象。
正義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正義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案板上的猪是绝对不会像人寻求正義的,但是在准备杀猪的时候,猪会用冲撞来抵抗抓捕。猪是人的客体,但正因为猪的抗拒让世界产生了变化。人在捉猪时可能会感觉麻烦所以放弃,可能会听到哭嚎的声音心生怜悯。这种影响可能不会让我们放弃吃它,但绝对会给猪一个痛快。
正義是群体存在的原则#
功利主义似乎是一个略显粗俗的名词。但本摊的底层逻辑之一是功利主义。
以正義为例,群体产生正義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是让人沉浸在追求正義的感觉之中,还是为正義斗争的浩然?毫无疑问,正義对个体具有价值。在正義的价值光晕中,无数英雄竞折腰。尤其是前景不明,江河日下的现在,正義感是让我们持续斗争的支柱。
但,更重要的是群体层面的正義,外观层面的正義。正義是利益在群体中分配的一种原则,这种原则由群体产生,受制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即个体的可替代性。
只要冠以群体之名,正義必然出现。当正義消失之时,群体就不复存在。对群体来说,实现其最大发展的形式就是群体形式。可能大家认为这是放屁,啥都没说。但实际上,群体形式潜藏着正義的来源。既然是群体,就必然想要维持群体形式,并不断趋近于群体的最高形态,也即正義。
什么是功利主义?何种认知就会有何种利益,何种利益就会有何种功利,所以功利主义是一种普适的评价方法。但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说必须用一套观念来充实功利主义,那只能是生存契约论。
正義就是群体存在所必须遵守的原则,而这一原则进入个体就是正義。
功利主义的正義,就是群体维持群体,也即群体生存所必需遵守的原则。正因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相对稳固,正義在群体内进一步构建为群体的繁荣、效率、发达、机会平等……
此内容来源
正義小结#
正義释义#
所以,正義是一种趋势,让所有事物得到它应得之物的趋势。这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已然的结果,而是随着物质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正義并不只存在于人类之中,而是存在于所有能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事物之中。
正義的物质载体#
盖尤斯在《法学阶梯》开宗明义地指出:“正義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
JUSTICE is the constant and perpetual wish to render every one his due.—— link
本摊的正義观就与此种观点类似。最核心的一句,便是 “应得的”。而这种应得,也是由由物质相互作用产生。
正義应得利益的界定 —— 主体的实际权力#
正義是给与主体应得的利益,这种应得是由于主体的实际权力而定。
比如,一个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可以通过舆论,还有司法来争取权利,还有自身的武力…… 至于司法舆论是否属于个人权力?
不要轻易否定一个观念中的概念,应该区分看待个人权力的效力范围。人可以直接控制胳膊去打人,但是残疾人不行;飞行员可以控制飞机去轰炸,但是对机械一窍不通的人,即使有飞机也不行;领袖可以发动战争,但是人类有几个人可以决定发动战争?小孩的悲惨更容易感动大众,大人相比于小孩却更不容易。
所以君子生非异也,一切都是客观主义。所以个人权力是一个有层次而又客观的概念。
至于如何作用,判断应得的标准是什么,冒失来说是彼此的力量对比,“弱肉强食”。但详细的说还包含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因素。这个可以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