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性不免要下个定义。本篇并非着眼于人的本性,而是人的共性、性情、品性,总之是一个简略的定义。古今中外的人性论无外乎对人性从不同角度进行一种评价。
先秦诸子人性论#
庄子人性论#
庄子将人性比作白玉,对人性进行改造,毁白玉而为珪璋,是一种罪过。所以庄子主张保持人性朴真,素朴而民性得也。
荀子人性论#
荀子谈性恶,重在谈欲趋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之则乱”,所以用礼义来定分止争。性恶并非是天性恶,在性、情、欲三者中,“性者本始材朴也”,只因欲随情动,且欲望无尽,才使得性不能自美。所以性恶重在讲欲趋恶。
商鞅人性论#
商鞅认为民众的人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人性不外乎追逐名利。所以君主要 “操名利之柄”,致操纵民众之功。通过 “控万欲,出一利” 来实现对民众的驾驭。
欲望之外的人性#
人性论的共性#
以上三者都指出人性中的欲望。
连庄子也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而在世界范围内,柏拉图认为人性中有理性、激情、欲望,基督教文明主张原罪说,都指出了欲望这个东西。
人性之内的方向#
而不同点在于,人们对于欲望之外的人性进行何种评价。
如果用帆船来比喻人性,那么欲望如风帆,为船舶借自然之力。而船该驶向何方,这才是能够看出思想家们人性论的独到之处以及思想家本身的智慧与德行。
各家人性论的方向#
在这种层面上,庄子说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重返自然状态,可以说是 “永恒的乡愁”。
荀子则用礼义制欲望,用后天的 “伪” 来制衡先天的 “性”,制衡了欲望也僵化了人性。
商鞅像一个精巧贪婪的工匠,设计了一套刺激欲望、掌控欲望进而改造人性的制度。虽然提高了船速,但速度过快,船毁人亡。
西方原罪说谈论欲望,罪孽,虽然使人都成为罪人,但在神面前,所有人生而平等。
总之,谈人性不能不谈欲望,只谈欲望则会为之所误。
人性中追求长期力量的部分#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自然规律是趋向于均衡的,太阳释放热量,大地接受热量,所有有形之物总的混乱度都在增加。而人却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这种趋向均衡的过程。(参见生存契约论)
人性中的欲望都想追逐力量,只不过有的趋向于短期的力量,有的趋向于长期的力量。追求短期的力量,注定随物质而寂静;追求长期的力量,却象征着人性中的反抗与创造(现在的我是绝对不会这么说的,客观主义并不需要伟大、光荣、正确,或者任何看上去正确的东西)。欲望之间并无本质区别,超出欲望之外的方向、选择才是人性中的核心所在。
人性论的隐藏价值#
人性论本身当然有价值。我们起码可以确定人性本身有欲望。
不被人性论迷惑#
但人性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如此篇幅谈的其实是别家的人性论。研究各家人性论,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夹带私货的。
儒家是道德的人性论,法家是名利的人性论,道家是自然人性论,基督教是神学人性论。这样说未免很笼统,像是废话,但这说明每家的人性论都是为自己的学说服务。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人性究竟是什么,而不至于轻信一家。
不被改造人性#
各家都对人性进行改造。法家最盛。原罪说和道德人性论稍次,不改造的只有道家,或者说庄子。
他们为什么要热衷于改造人性?
更好的控制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控制后的效果有好有坏,因为被改造的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自古人性论多为政治服务。凡与政治相关的人性论必主张改造人性。今人重名利,商君书中所言 “控万欲、出一利”,和今日何其相似。在工作、房子、生育这个新体系中,人的欲望被刺激,方向感失去,大多数人都成为体制中一部分不能逃离。但人若只剩有限的欲望,其情形真如争夺腐鼠。被一欲控,失万利。
控制人性的方向#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性论。法家控制人性的手段值得我们学习。所谓人性不可改变,客观主义并不相信。凡是存在的必有其物质基础,必然可以改变。人性有其物质基础,我们可以学商鞅,弱民五术,使民专注于农战。
“与其受制于人,不如听命自己。” 自我改造,抓住风帆,驶向属于自己的彼岸。
2024 年 9 月 23 日晚重置,原文人性与政治写于 June 2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