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死了!” 尼采如是說。但,真的死了嗎?
神的本體#
神究竟是什麼?
神的位置#
在個體主義中,我曾戲言,我們本就是神。因為在我們的世界中,只有自我的存在。為什麼會認為自己是神?因為主體感。自我意識的存在本就無比自由,而在自我中又沒有其他存在,那麼自己自然就是最高的存在。所以,我們是神。
但是,本篇所討論的神,並不是自我,而是客觀世界的神。超客觀中的神和客觀世界沒有任何聯繫,超客觀中的神對客觀世界沒有任何影響。所以神只能是客觀世界的神,神必須能夠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而神也必然在客觀世界之內。
無論神有多少力量,只要神對客觀世界施加了影響,那麼客觀世界也對神施加了影響。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觀察者也被世界觀察。所以,神並不是虛無縹緲的,神是客觀的,神是符合客觀主義的。
神的力量#
神可以沒有意志,但神一定要有力量。如果神沒有力量,又怎麼會被稱之為神?掌控太陽的叫日神,掌控月亮的叫月神,掌控大海的叫海神,掌控生死的叫死神……
如果神是存在的,那麼神肯定通過某種方式可以影響甚至掌控世界。如果神可以影響世界,那麼就一定是存在於客觀世界中的實體。神是有物質基礎的。只不過這種實體不容易觀察,但不意味著不存在,也不可能不存在。
這種力量可能是風的力量、人的力量、太陽的力量、細胞的力量……
正因為有力量,人們才會供奉神靈,沒有力量的神靈還能算神靈嗎?
神的意志#
神可以思考嗎?我不知道。客觀主義是從事物的外觀考察其結構,所以神有無個人意志並不是客觀主義可以確定的。
那我們可以確定什麼?
神必然有思維的器官。因為單純的力量雖然可以被崇拜,但是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神,並不是那種能回應我們的神。所以,神不必然有意志,但神是應該有意志的,尤其對人類社會來說。
如果神有意志,那麼問題來了,神和人的關係是什麼?
如果神和人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存在,那麼這時的神就相當於一個強大的外星文明。神的思維器官可以是一個外星大腦、外星飛船、外星社會…… 如果神是一個強大的非人的存在,它可以是我們的敵人,也可以是我們的朋友;它可以拯救我們,也可以摧毀我們。所以,無論是敵是友,是平等還是不平等,它都不能稱作神。因為這時的 “神” 和人是兩個不同的存在,我們對神始終有一種懷疑,這個存在為什麼會幫我?這種懷疑感本身就決定了,這種神不可以被信仰。或者說這種神和我們所信仰的神不一樣。這種懷疑根植於個體主義。
但如果神和人是一體的呢?
如果神和人是一體的,那麼人的力量就是神的力量;人的大腦就是神的思維元件。所以,當個體組成群體的時候,有一個群體神就會允許;當群體組成大群體的時候,群體神就會誕生。
意識是可以被解構的,大腦是可以被解構的。我們沒必要否認自由意志的存在,因為所有的意志都是客觀的。與其說自由意志,不如說客觀意志。既然是客觀意志,那麼我們便可以觀察到人類思維更小的單元,同樣群體意志也是一種客觀意志。就像頭腦特工隊中,控制小女孩的五種情感單元。
雖然 “群體神” 的概念比較實用,便於理解,但是缺少靈性。靈性不是玄學,而是可能性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感覺。所以,如果我們把人看作是宇宙、甚至整個客觀世界的一個組成元件,那麼這個神靈當然是最高級的,也是具有靈性的。此時,就可以說這是唯一的真神。更何況,我們確實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這一點無人可以否認。而這位最全知、最全能、最終極的神,我們就稱之為 “客觀神”。
神的形象#
神究竟長什麼樣子?
在神的意志中,我已經闡述,真正的神必然是和人類一體的,也必然是和所有生命一體的,也必然是和整個宇宙一體的,也必然和整個客觀世界是一體的。
所以,基督教用人的形象來描繪神靈的形象,這當然沒有問題。因為上帝當然可以是人。伊斯蘭教拒絕偶像崇拜,不接受把無形的事物形象化,這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神當然是無法形象化的。
但神的形象從來都不是固定的,真正的神沒必要限定自己的形象,也不必拒絕使用某種形象。神的形象是豐富的、多元的。神既可以形象,也可抽象。
客觀神的誕生#
客觀主義不反對任何神的存在,因為反對沒有意義。客觀神的存在與否,都不是我可以反對的,而是客觀世界的規律決定的。
客觀神是什麼樣的呢?
客觀神就是我們所處的客觀世界。我們可以感受以及不可以感受的世界。我們可以感受的世界,即使是缸中之腦,也是存在的。我們不可以感受的世界,只要不是超客觀,也是存在的。可以感受的世界,需要用外觀主義來觀察、用區分主義來解構;不可以感受的但卻存在的世界,可以用保守主義來確定。
客觀神從來不是一個停滯的概念,而是隨世界萬物不斷豐滿的概念。
既然客觀神就是客觀世界,為什麼還要創造客觀神的概念?
客觀世界這個概念是冰冷的,而客觀神則是鮮活的。區分客觀世界和客觀神,是從另一個視角看客觀世界。以人的思想和身體為例,人的思想寄托在人的身體之上,兩者是很緊密的,但是我們還是抽象出了肉體和靈魂的概念。客觀神是和客觀世界相同的概念,只不過側重不同。
“我常以為是眾生渡化了佛祖。” 客觀世界如果沒有信仰,那麼它只是客觀世界;但是如果有人信仰,客觀神便會應運而生。面對眾多信仰,客觀神最實用的功能是給予所有無信仰者一種信仰,因為相信客觀世界的規律本身就是一種信仰。無信仰者本身就是有信者。此外,客觀神的概念可以統合吸收各種宗教的客觀之處,重新建立宗教與客觀世界的聯繫。
神的價值#
通過論述神的本體,我們得到了客觀主義的神靈 —— 客觀世界本身 —— 客觀神。但神對於人類究竟有什麼價值呢?人為什麼需要神?我們可以看見的價值又有哪些?
人之所以信奉神靈,是因為神靈可以滿足人的需求,進而滿足群體的需求。
信仰發自內心,但卻不由內心所決定。無論有無教堂、有無宗教,人的信仰都在受環境、周圍人的影響。無論是什麼信仰,如果沒有告訴我們教義的人,我們很難自己創造一種信仰,一個宗教。所以,信仰、宗教是人發現的、發明的。但我們人發現的、人發明的,不一定就是假的。而各種宗教存在了這麼多年,其對個體的價值,進而承擔的社會功能不言而喻。
神對個體的價值#
個體主義是一個事實,每個人都獨立的存在著;但個體主義又是一個謬誤,因為所有人都是一體的。每個人都獨立存在,但又都是這個客觀世界的一部分。
真正的神靈必須在個體之外,因為個體永遠不可能把自己拉出泥潭。只有外力才可以讓個體獲得解脫。這便是明希豪森三難困境給我們的啟發。但是如果是單純的外力,也是不可以的。真正的神靈也必須在個體之內。只有個體本身是神靈的一部分,個體才可以被神靈的外力俘獲,回歸神的懷抱。
人生活在客觀世界之中,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如何處理個體與世界的關係?對立還是統一?其實兩者兼有。神可以讓我們與世界連成一體,成為一種和諧的存在。
讓個體重新與世界合為一體,便是神的價值。
具體來說,神可以給人生一個終極意義。擁有了這個終極意義,人便擁有了乘風破浪的勇氣。人是不能缺少希望的,希望是多麼美好的東西。就像天上的太陽,神永遠釋放著自己的光和熱。神並不是在給予人某些東西,神的存在本身就是給予。擁有這個慰藉,人就可以泛起淡淡的微笑,那種微笑是一種滿足。就像高山滾石終於到達谷底,異化的欲望終於到達了盡頭,疲倦的生命本能終於回歸客觀世界。
神對群體的價值#
人必然生活在群體之中,但不一定信仰群體;人必然生活在客觀世界之中,但不一定信仰客觀世界。所謂信仰,並不是臆造,而是一種事實。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與群體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這樣便是信仰。
群體與個體的關係,這句話很空洞,但是如果換成公平正義、自由秩序就更好理解。所有這些價值,都表達著人們對於世界的期許。但是這種期許總會落空,因為這是個殘酷的世界。而認識到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則是以一種更客觀的視角重新理解期望,重新獲得個體與群體的統一。例如,任何正義的實現都是很客觀的事情,它都需要個體權力的平衡。個體權力是個體與世界直接溝通的關係,也是我們完成期許的一切前提。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客觀看待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之後,我們就會重拾對群體的信仰。雖然這個世界是悲劇,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重新欣賞這個世界的美。
個體權力本身,就是我們重新與群體建立聯繫的過程。個體權力則是我們的意志重新與群體融合的過程。所謂神力,從來都不是虛無的幻想;所謂信仰,從來都不是無法證實的自慰。相反,無論是信仰,還是神,都是無比客觀的事情。我們祈求神靈保佑我們五穀豐登,祈求上帝給我們公平正義,這些都不是虛妄。而是通過這些行為,我們可以更加接近我們的目標。信仰之所以偉大,是因它有力量。
那麼神對群體究竟有什麼價值?神溝通了個體與群體。神不是萬能的,神是客觀的。我們只能做規則允許的事情,而不能做規則無法允許的事情。客觀主義就是我們重新與神溝通的方法,個體權力就是我們實現公平正義的手段。
試想,這桌子上有一瓶礦泉水,我卻可以將其舉起,這難道不是神力嗎?
試想,有一個人很飢餓,我卻可以給其一包方便麵,這難道不是神力嗎?
試想,一個人要殺死我,我卻可以隨時扣動手中的扳機,這難道不是神力嗎?
無論是神對個體的價值,還是對群體的價值,都是我們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尊重客觀世界的規律,就是最神聖的祈禱。
神的替代#
中華文明的 “三個唯一” 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斷、延續至今的;二、延續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沒有信仰的;三、沒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參看《易中天中華史》之總序《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
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這裡面有三個條件:第一,相信;第二,堅決相信;第三,相信的對象既不屬於自然界,也不屬於人類社會,這就叫超自然、超世俗。——《易中天中華史 | 兩漢兩羅馬》
信仰的客觀性#
在客觀主義看來,無法對客觀世界產生影響的東西就是超客觀,是沒有意義的。而信仰本身就在客觀之內。承認客觀之外的神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無法影響客觀世界,只有客觀之內的才可以影響客觀世界。那樣的神,必須以客觀世界為依托。最全能的神也即客觀世界本身,才是真正的神。所以 “超自然、超世俗” 的定義本來就在客觀之內,如果在客觀之外,那麼這個概念就毫無意義了。
神的替代的目的#
中國人是沒有信仰和宗教的。所謂神的替代,便是在解構神的基礎上,重新尋找一套替代信仰功能的方法。本篇或許無法完全替代信仰的功能,但是這將是客觀主義的巨大勝利。本篇無法讓社會獲得信仰的功能,但是可以讓一部分人獲得信仰的功能。
無信仰者的弊病#
無信仰者並不一定絕對會有這些弊病,以下只是以國人為例的一些簡單列舉。以下不討論宗教的社會組織,僅僅是一些思維層面的差別。
實用主義#
中國人最講究實用。實用主義和客觀主義有相似之處。實用主義認為實用的東西是客觀主義認同的的。民主制度好,那我們就引進民主制度。社會主義好,我們就引進社會主義。怎麼好用怎麼來。但實用主義是短視的。實用主義是保留實用的東西,扔掉不實用的東西,但如何區分實用與否?這是一個問題。客觀主義則不同,不用固化的思維看世界。而是保留一絲可能性。隨時否定自己的觀點。自己判斷不了的事物未必不好用。
就像祈禱,很多人認為祈禱是沒有用的。其實祈禱是有用的。祈禱首先可以改變自己,然後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世界。祈禱作為一種儀式,可以傳遞善意,讓群體受到感染。
敬畏之心#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我們經常提到。但 “信則有,不信則無。” 所以,對於無信仰者,如何約束其道德呢?如何讓人有底線?
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對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客觀主義則會問,究竟有神明嗎?敬畏之心對個人有什麼價值?
宗教擺出神靈作為一切道德的基礎,這樣可以提高一些道德底線,但是 “上帝死了”,精神荒漠。時代在呼喚一種真正的信仰,那便是客觀主義。客觀主義從不要求大家相信,只需要盡可能地追求真實,探察真相。
人會不會死?很多人正是因為人會死,才會肆無忌憚地破壞世界。客觀主義認為人是不生不滅的。第一,從來沒有死人告訴我們他們死了。死人不會說話,沒有人去過地獄,也沒有告訴世界說他們死了。第二,世界是客觀的,人也是客觀的。人的思維依賴一定的條件,只要滿足了這個條件,人就可以重現於客觀世界。如果死亡後無意識,那麼只要滿足一定條件,人就可以復活,就像科幻小說中休眠艙。如果死亡後有意識,那麼人更是不生不滅的。
既然人是不會死的,那麼我們應該以另一種態度對待自己,對待別的生命。
沒有終極方向#
無信仰者有很多明確的方向,比如賺錢,吃飯,睡覺。但是卻沒有終極方向。很多時候,終極方向並沒有用,因為這個大部分人的生活是很明確的。每天想着拯救世界,回歸神的懷抱也沒什麼用。但因為大家都相信神,相信這一不可撼動的方向,在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情況下,終極方向可能提供轉機。
終極方向,是一種非常不實用,但是非常必要的存在。這可以理解為變數。
謙抑保守#
重視信仰,有敬畏之心,有終極方向,有信仰者整體呈現出一種謙抑保守的狀態。這是客觀主義需要的。
客觀主義作為信仰的局限性#
神的解析,即用客觀主義來解析神靈。傳統的神是超自然的,但是超自然並不是超客觀,所以仍然可以用客觀主義去解釋。
“客觀神”,“群體神” 的概念,相比於 “超自然” 的神,更合理,也更容易被信仰。但是客觀主義的信仰,永遠都不像傳統一神教的宗教信仰。因為一神教更加神秘,而客觀主義一點都不神秘。客觀神更加不神秘。所以,客觀神無法獲得 “虔誠” 的信徒,而且客觀神也不需要虔誠的信徒。更重要的是,客觀神沒有宗教組織,但是基督教具有宗教組織。教會在推動社會革命中也起到了很多作用。
所以,客觀主義不可能取代宗教,一旦選擇真實,就無法虔誠。或者說無法獲得那種盲目的虔誠。宗教本就是人創立的,難免出現錯誤,所以理應重新以真實的態度去重新思考。客觀主義作為信仰的局限性,正是其優點。
小結#
神是可以存在的,神是客觀的,神是可以被理解的。用客觀主義解析神是本篇的核心方法。客觀神、群體神的概念,其目的就是讓無信仰者能夠理解宗教。替代宗教功能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所以神的替代只是一種嘗試。文章就像腳手架,不可能完美,但是足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