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
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
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 史鐵生《我與地壇》
地理洼地#
洼地(Depression),是一個地質學概念,是指低於周圍地區的凹陷地貌。“洼” 字,說文解字中說,“深池也,從水圭聲”。英文 “depression” 也指抑鬱症,心情低於正常水平,也是一種 “洼地”。
如果一片地區比周圍低,那麼它就是洼地,就極容易存水。所以 “洼” 字有一個 “氵”。而且洼地相對於周圍的高地,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所以地勢低洼且封閉是洼地的根本特徵,而聚集水則是洼地的功能。水是生命之源,洼地也就成為了生命們爭奪的重要資源。
政治洼地#
洼地,第一層是一個地理概念;第二層就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且帶有貶義。
我最開始接觸 “洼地” 一詞,是某個經濟博主稱中國為 “洼地”。百度百科上,指出洼地利用 “比較優勢”,形成 “獨特競爭優勢”。乍一聽,洼地是一個好詞,更有競爭優勢,但仔細一琢磨,這個就是是因為我們地勢低洼,因為我們比其他地方低洼。說白了就是我們很差。
《中國洼地》的邂逅#
我在搜索 “洼地” 時,找到了《中國洼地》這本書。書中指出,“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展和秩序的洼地”。本書觀點很新穎,從一個視角單刀切入。秦趙軍隊新式軍隊來源於內亞技術,那些掌握了內亞先進技術的人主導了中國歷史的變革。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及五代十國,“都是內亞地區軍事兄弟會的震蕩餘波”。也即,中國是洼地,內亞是高地,那些掌握內亞文化技術的人就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
這本書看上去非常反動,其實非常有愛。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重新認識中國的機會,一個可以重建文明的可能。而且告訴我們應該放棄那些不實用的文化概念。說白了,就是別裝逼。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社會目前沒有能力自發產生良性循環的憲政體制。依照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 “一袋土豆”,“彼此間並沒有發生多種多樣的關係”。而且中國錯過了制衡形成的最佳時期,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社會成員之間沒有形成穩固的階層,因此無法抵禦擁有強大技術的內亞及先進文明的統治。如果硬要 “打腫臉,充胖子”,吹噓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 “文化自信”,最後將國破家亡。
作者提出的對策就是,“別裝逼”,別學蔣介石妄圖與歐美齊肩。要 “通過模仿和引用,逐步地建立自己的自發秩序”。
我們要思考,我們憑什麼改善我們的生活條件?依靠什麼建立一套新的社會制度?我們的民族凝聚力真的有那麼大?我們的社群能夠抵禦權力的碾壓嗎?國人關注太多 “制度” 層面的民主了,忽視了太多民主的基礎力量。我的解決方法就是個體權力。但如何讓我們彼此的個體權力形成穩固的聯繫,這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我們應該探討 “結群” 問題。
面對政治洼地的態度#
我最初思考《洼地》,其實是不夠客觀的。因為我身處洼地之中,所以我很同情中國的遭遇。然後我的重點放在了研究統治者如何利用洼地剝削人民上面。而《中國洼地》分析洼地不是為了同情中國人的悲慘遭遇,而是為了解決身處洼地之中人民的問題,而且給出對策,“別裝逼”。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只是,我們很多人都下意識地屏蔽那些看似不正確的東西。這也側面反映出,對 “中央之國” 概念盲目崇拜的巨大危害。
我感到很幸運,自己不再受 “中央之國” 意識形態的束縛。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地對自己的文化自信,而是對那些有問題的文化堅決不自信。不要讓 “一塊壞肉壞滿鍋”。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這是客觀主義的真意。
政治洼地的動力#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隨著熵值的增加,地理上的洼地,終有被填平的一天。但是人類社會的洼地卻相反,統治者不斷加固洼地。政治洼地,就是統治者控制人民,有意維持並促進其存在的一種剝削手段。
地理洼地是沒有維持的動力的,但是政治洼地卻有維持的動力。由於流水的侵蝕,洼地會慢慢消失。如果沒有任何人干預人類社會的洼地,洼地會隨著人員的流動,從而帶動技術的流動,從而使社會的物質基礎走向趨同。但是,政治優勢者發現了洼地的價值,從之前的被動利用洼地,到主動利用洼地,進而創造洼地,從而維持政治優勢者的持續得利。
所以政治洼地的動力在於政治優勢者的維持,這一過程可能無意識,也可以有意識。這個世界是永遠變化的,但是人卻是追求永恆的。政治優勢者面對快速變動的權勢,面對政治弱勢者對自身地位的挑戰,必然恐懼權力的喪失。所以政治優勢者會用尽一些辦法來使自己的政治優勢固定化、資本化。就像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將水、二氧化碳或硫化氫等無機物轉變成可以儲存化學能的有機物”。
我們可以說政治洼地的維持是政治優勢者的欲望,但是欲望一詞太過籠統。而且欲望凸顯出太多主觀能動性。任何人都有追求永恆的心理,與其說這是欲望,不如說是一種本能。這是一種自我維持、自我保存的本能。
政治優勢者所扮演的角色是群體思維器官的雛形,而其本身擁有巨大的個體權力,這就使其更容易將自己的政治優勢固定化。而政治弱勢者,因為本身個體權力的弱小,固定政治優勢的能力較弱。正如馬太效應所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優勢並不是永恆的,但是卻可以通過一定手段固定化,也就是資本化。在優勢固定化的過程中,會有相對固定的能量閾值。正如,核聚變過程需要燃料以及足夠的溫度、壓力和維持時間,才能達到聚變閾值。所以,優勢者更容易固定化自己的優勢,而弱勢者僅有的優勢無法進行固定化。因為前者的優勢足夠巨大,足以達到優勢固定的閾值。這種固定化的本質是什麼?能量閾值的本質是什麼?初步思考,固定化的本質在於能量介質的轉移,而介質轉移的核心在於轉移方法的獲得。對於大部分弱勢者來說,最困難的是轉移方法的獲得。轉移方法的得出會耗費一定的優勢。而弱勢者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支持其獲得轉移方法。
政治洼地的維持方法#
洼地並不一定是人創造的,但是政治洼地一定依靠政治優勢者的持久維持。在此過程中,政治優勢者利用其政治優勢創制了很多手段來維持自己的優勢,將自己的優勢轉換為長久的政治資本。這些手段是可以重複使用的,而且作為一種統治階級的文化資本成為了政治洼地的基石。歷代統治者無不遵循政治洼地的維持方法為圭臬,這是由於它們自我維持的本能所決定的。
封閉與開放#
政治洼地究竟維持什麼?維持洼地的低洼。而洼地的低洼需要洼地的封閉性。只有封閉性,才能保證洼地可以持續積聚水。但是政治洼地又不能太封閉,因為一旦文明交流的大門打開,它們會瞬間被外力支配。比如美洲新大陸被發現之後,美洲原住民建立的文明被瞬間毀滅。中國雖然也是一個封閉的國家,但是這種封閉是相對的。西方在鴉片戰爭後之所以沒能徹底殖民中國,因為中國在持續與西方文明進行交流。這時,中國既可以成為一個封閉的洼地,又不會因為太過低洼而瞬間毀滅。
開放與封閉是中國洼地的搖擺政治。開放就會建立新秩序,而封閉就會維持原有秩序。但是,封閉是洼地的主流,開放則是被動的洗牌。正所謂窮則思變,“不窮” 就不能 “思變”。因為原有的這套封閉的剝削體系可以讓統治者享受百年的安定。而一旦主動開放,則會擔心對政權的衝擊,造成巨大的創造性破壞,以威脅他們的政權。
另一方面,開放所帶來的繁榮也是巨大的。明朝隆慶僅僅開放福建一處港口,月港,就對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放港口不僅解決了福建商人勾結倭寇的匪患,而且為明朝帶來大量白銀。更重要的是,番薯等作物的引進,讓中國人進一步填飽肚子,人口達到四億。但是開放從來都不是主動的,而是受到東南沿海匪患的影響,大明被迫開放一處港口。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改革開放,開放都是形勢所迫。
因此,封閉是洼地的主旋律,開放則是洼地政治優勢者被迫維持政治洼地的權宜之計。
封閉的手段#
封閉的本質是一種隔離。政治優勢者通過利用自己的政治優勢,將政治洼地中的政治弱勢者與外界隔離開,建立一套封閉的內循環剝削系統。當然封閉也是一種保護,但是洼地的人民沒有選擇的權力,所以即使有保護最後也轉變為囚禁。因為保護的目的不是隔離,而是讓人們更適應環境、獲得生存的個體權力。
為了達到隔離的效果,最簡單的是禁止人口流動。所以必須建立邊境與戶籍制度。管仲可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戶籍制度,士農工商都必須按照行業和身份居住,無法遷徙與變更職業。從西周封建制過渡到編戶齊民,再到限制遷徙的戶籍制度…… 從萬里長城到防火長城,從消滅五蠹到獨尊 “儒術”,無數有形無形的 “牆” 詛咒著這片土地。中國社會被政治優勢者塑造成更適合統治的洼地。而這些方法將與洼地一起,成為洼地難以擦除的底層邏輯,成為一種不可逆政治文化資本。
政治洼地的未來#
政治洼地會被填平嗎?政治洼地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政治優勢者自我保存的本能。政治優勢者會消失嗎?最好的情況是回到原始狀態,但仍有智能的差別。個體的差別本就是群體的特殊進化方式。生命本能本就是要進行生存的無限窮舉。
但有差別並不意味著政治洼地會始終存在。一個沒有進化出自我約束機制的群體是不適合在客觀世界存在的。政治洼地中,政治優勢者和政治弱勢者的比例極度失衡時,將會產生巨大的毀滅力量。因為群體的力量被極少數政治優勢者掌握,長此以往個人意志罔顧群體意志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政治洼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群體無法分化成穩定的結構,要麼死於封閉的內耗之中,要麼死於被迫開放的毀滅之中。
正義之所以具有最高價值,是因為正義是群體存在的代名詞。
正義是群體存在的原則。實際上,群體形式潛藏著正義的來源。既然是群體,就必然想要維持群體形式,並不斷趨近於群體的最高形態,也即正義。——何為正義
所以,剝削對群體來說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衡。而平衡並非一種偶然的均勢,而是社會結構的穩固,與群體自我約束機制的形成。如何構建群體自我約束機制?這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以後再談。
廣義洼地#
廣義洼地的本體#
廣義洼地的概念#
這個世界需要洼地,因為人們很渴,而洼地有水。“中國洼地” 或者 “政治洼地”,是一個很小的概念,而且只在政治文化歷史方面。更大的概念是,廣義洼地。地理洼地,必須地勢低洼而且封閉。政治洼地,則是一個通過封閉來控制人以達到剝削目的的群體情況。廣義洼地則是一種相對封閉、隱蔽的勢能差。
廣義洼地的相對性#
“能量” 和 “價值” 有相似之處,它們只存在於兩者之間。如果沒有 “眾生”,“佛祖” 又有什麼價值?如果沒有 “低能”,“高能” 又有什麼價值。所以,權力、力量、能量都只是相對的,都是由弱勢的一方決定的。而廣義洼地就是客觀世界內廣泛存在的、無處不在的能量差。而對於個體來說,這個能量差的一方是世界,另一方就是個體。所以我們的狀態決定世界對我們的價值。
廣義洼地與生命本能#
能量有從高能到低能流動的趨勢,人類的欲望也有從已知向未知擴散的趨勢。由高能向低能散發,是世界的本質。那么在人的思維上,有沒有體現這一規律?我覺得應該有,所以我假定欲核這個思維高能存在。欲核就像思維世界的太陽,不斷地散發著自身的光與熱。為什麼欲核如此強勁?因為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是生命的最底層邏輯,它是生命可以為了生存而無限窮舉的無限可能。所以,洼地的真正能量在於生命的能量。
如何發現廣義洼地的價值#
隱秘洼地#
廣義洼地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隱秘洼地,另一種是非隱秘洼地。所有人都想成為高地前往低地喝水的羊,而不想成為洼地裡的水。但我們身處的階級、階層、文化、國籍、生活方式…… 本身就將我們固定到某種洼地或低地。這世界有很多我們無法掌握的東西,所以我們不需要去考慮。這些不能掌握的洼地大都是非隱秘洼地,大多已經被人搶佔。
但這世界又有很多我們可以改變的東西,改變這些可以改變的,就會提高我們的能量。這些就屬於隱秘洼地,是未被開採的處女地。
用個人標準發現隱秘洼地#
醜女便是美女,懦夫便是英雄,愚氓便是智者,眾生便是佛祖。凡是能夠相提並論的東西,其實都在同一層次上,區別只是質與量的不同。美麗與醜陋,勇敢與怯懦,愚鈍與智慧,眾生與佛祖,都是相對的概念。如果你用社會的一般標準來評判,那麼你就站在認知洼地中。在認知洼地中,你無法發現世界的價值,因為沒有這個能量差。相反,如果你用自己的標準來看待,那麼你的世界就是嶄新的。
與世界認知不同只是第一步,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發現美麗。孔子說,“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就是在發現洼地。所謂隱秘洼地,其實就是常人所不能夠發現的價值。請切記,隱秘洼地的存在與否取決於個體,取決於觀察者本身。我們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洼地。
用智慧發現隱秘洼地#
既然要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麼什麼是 “善者”,什麼又是 “不善者”?發現價值,必須要能夠對事物進行區分,給以事物客觀的評價。對於聰明人來說,他們可以把世界看的更透徹,然後他們就會做出利於自己的選擇。所以,如果能看得透,那麼就更容易選的好。
但什麼是 “好”?
用虛無創造隱秘洼地#
“好” 就是 “了”(結束),不 “了”(不結束)就是不 “好”。《紅樓夢》這句詩旨在說明,好與壞的標準是很虛無的。這種虛無意味著我們可以對思維進行改造,從而發現更多的 “隱秘洼地”。對於有情的智者來說,其他的洼地對他並沒有價值。因為世界的虛無性,所以他可以自我 root,從而創造更多價值。因為洼地本身就是由低能者與高能者組成的。改變了自己,就是改變了世界。
正言若反,最虛無反而可以創造更多真實。
用善惡來創造隱秘洼地#
善惡都可以給人巨大的能量。在經濟下行的當下,很多人艱難地生存,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於是,惡之花開始瘋狂綻放。
在 “為什麼有一部分國人不希望中國人變好?” 中,有這麼一段話:
面對如此巨大的一个群體,不能夠合作共生,就會走向獵食關係,群體就會解體。很多國人不希望中國人好,是因為他們無法從現在這種獵食關係下的群體中,獲得合作共生的利益。他們認為這種局面不是一場變革就能改變的,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與幽暗的政治黑森林,他們選擇利用群體遺留的腳手架,逆向解構。不管如何,他們一是獲得了內心的平和,二是獲得了毀滅的力量。如同范文程,既然不能在大明安居,不如主動投靠滿清。
善惡其實就是一種個人標準,這種不同於主流價值的標準就會讓人發現隱秘洼地。
同樣善良也可以用來創造隱秘洼地,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很善良,善良的人是少數。付出本身就是一種回報,當我們把自己的善意傳遞給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對釋放我們善意。但是,善良有風險,沒有智慧的善良同樣會自我毀滅。
洼地小結#
能量分析是我比較喜歡的思考方式,洼地的形成本身就和能量息息相關。
我們身處於政治洼地之內,很多時候只能被動接受自己的身份。但是這個世界又有無數的隱秘洼地,只要轉換認知,便可以看見它們。每一個洼地都有一種回歸客觀世界的欲望,每一個洼地都希望我們改變它的存在狀態。洼地,是不可能永遠存在的,它們需要回歸,需要那個讓它們回歸客觀世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