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书摊

telebookstall

没有剑的剑客,没有书的书摊
telegram

生命關係

John Constable - The Hay Wain (1821)

生命關係的樹立#

但是,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中反映出來…… 有些小說寫動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們當作人來寫。—— 金庸《“金庸作品” 新序》

社會關係的問題#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 “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並假定出一種抽象的 —— 孤立的—— 人類個體”。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馬克思撇開生命的進程,孤立地觀察社會關係,並假定出一種抽象的 —— 孤立的 —— 人類社會。

智能,本就是對客觀世界的摹寫,智慧就像 “半瓶水的咣當聲”,當我們試圖抽象的時候,這種咣當聲就開始了。我們都站在某一個層次試圖反映人的本質,難以跳出我們所在的層次。如果站在生命的層次,並沒有一個孤立的人類社會,甚至一個孤立的地球生命。如果回溯到人類智能半開的時代,人又如何將一切生命譜寫到人類社會關係的樂譜上?不過如果從《個體主義》出發,一切都在個體之內,對個體主義生維,一切都在群體之內,倒也說得過去。但是切記,人的本質如果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那更要求我們盡可能跳出社會關係來看待這個世界,畢竟世界是客觀的。一個人的世界可以存在,一群人的世界也可以,但這不是客觀世界。

The Earth after the Fall of Man, 1690. Oil on canvas 64.5 x 82.5 cm. Inv. KMS1899. National Gallery of Denmark

小說同樣來自於人類社會,同樣是對社會關係的一種摹寫與重構。金庸說,“小說是寫人的”,小說人物 “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中反映出來”。他認為小說中牛鬼蛇神之類的動物,是把他們 “當作人來寫”。換言之,小說寫的還是人的社會關係而非動物與人的社會關係。

通過馬克思與金庸,我們發現,他們似乎更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在各自領域的重要性。其實生命關係並不反對這種認識,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人都是在與人交往。而社會關係也屬於生命關係。但我不禁發問,難道其他生命不能扮演人的角色?難道其他生命作為小說中的人物必須是 “當作人來寫” 的?

生命關係的補全#

我很喜歡《老人与海》中老人和大魚的對抗。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把魚當作一個高智能的生物,也沒有把 “它”“當作人來寫”。在上文我們已經談過,人所能看見的任何事情都是在個體之內的。也就是說,任何小說都會有一個講述者,也即人。這是不可避免的。同樣人類面對任何生命都可以用群體之內的關係來解決,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換位思考,一群野生的猴子當然可以認為猴子的本質是所有猴群關係的總和。即使人類給了自己一根香蕉,它們也會認為,如果自己不拿著,沒有經歷過自己的勞動,那麼這個香蕉毫無意義。而能吃到香蕉則是自己勞動(拿與吃)的報酬。而猴王也可以搶奪猴子的香蕉,在他眼裡,只要處理好猴群社會關係,世界他有。

我也曾經養過一條狗,很有靈性。雖然我可以決定它的生死,但奴隸主也可以決定我的生死。我們不能因為雙方權力不平等就否認它與我建立的關係。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人的共情,其實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理解,也是共情。世界是外觀的,我們並不能也不需要探求他人的本質,就好比我購買商家一個雞蛋,我並不能也不需要了解他的八代關係。我們與動物建立的關係簡單而真實,比與人建立的關係更加牢固,這哪裡是 “當作人來寫”,又有哪個人能夠代替動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

Winslow Homer - The Gulf Stream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899

更進一步,我們會認為三歲小孩是一個人,即使她現在的智能不是特別高,我們已經能和她建立一些關係。更何況那些智慧動物的智商更高。所以,真正因為我們種群實力對動物的碾壓,智商對動物的碾壓,我們才不把其當作主體。就像那些在窮山惡水,民風低劣,道德淪喪的村子裡,往往會有人隨意霸凌傻子。這是個體權力弱小的結果。

同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科幻小說虛構外星人到來後,人類被圈養的原因。那些和我們權力不對等的生命,又有什麼資格成為社會關係的主體?只是客體。客體又怎麼可以成為社會關係?相反,如果存在一個可以與我對等的生命群體,那麼他們或許也被稱作人類了。

所以,如果拋棄對生命的偏見,同時擴大理論的適用範圍,我們當然可以說,一切都是生命關係的總和。而看小說,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而是看一切生命關係;寫小說,也可以寫一切生命關係。在這個世界上,真正令人雀躍的是生命。即使萬物並非有靈,但有靈即可為萬物。

生命關係的初探#

生命關係的內容當然包括社會關係的內容,但這並不是生命關係的視角。如果沿著老路,東施效顰沒有意思。

Edvard Munch: The Sun 1911

在《生命的 定義》中,我簡單介紹了一下我對生命的理解:“生存是生命的最高原則。”“生存原則最核心的就是積聚能量,降低熵值。” 這種對生存的無因性追求就是生存本能。“生存本能” 就像太陽,散發著無窮的光和熱,支撐起生命的生存,我曾稱其為 “欲核”。

生命關係的範圍#

生命與生命之間,看上去並沒有什麼關係。我和某個地球上某個螞蟻、某個城市的原住民、某個地外星系的外星生命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確實沒有什麼關係。或許有,但就像星光,即使那顆遙遠的恆星再大,除了超新星爆發之外,它都遠遠不及太陽的光輝。

所以,生命關係必然是屬於同一層級生命之間的關係。判斷同一層級的標準在於該生命是否有個體 權力影響對方。就像我房間裡的蚊子,雖然小,但是能讓我很痛。又比如某位皇帝,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 於千里之外。當然可以影響到整個人類的命運。不過這不完全代表他這個生命本身,而是某部分群體的意志。群體也可以擬制為生命。當然,更多的是我們的周圍

New planet, Konstantin Yuon, Painting, 1921, 71×101 cm

從這個角度看,人的本質確實很社會關係,因為足夠影響我們的生命,必須跟我們是同一層級的。而同一層級,最重要的就是人。所以,我們一般不談生命關係。

我一直想過的是純淨的 生活。這種生活就是盡可能平衡各種社會關係,達到一種不被外物操控的狀態。水平高的人,大隱隱於朝,能夠駕馭各種關係;水平不高的,也能通過減少較強的關係來實現這一效果。

生命關係的層次#

生存是最大的宗教,生命關係也因此而展開。

獵食關係#

The Hippopotamus and Crocodile Hunt, Peter Paul Rubens, 1615–1616

生命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而是扎堆出現。有的生命選擇吸收太陽的能量,有的選擇吃草,有的選擇吃吃草的,有的喜歡吃食肉的…… 所有生命都散發著欲望的引力場,不擇手段的吸收能量,這也就是生命之間最為基礎的關係 —— 獵食關係。除了光合作用的植物,動物所吃的一切都曾是有生命的。誰獵食誰都不重要,只要你簽訂生存契約論,就陷入了黑森林之中。真可謂 “死亡如風,常伴吾身”。

共存關係#

但,生命並不需要一直進食。吃雖然必要,但不是並非生存之充要。因為除了餓死鬼,還有飽死鬼。並不是吃飽了就不會死,吃飽了也會死。所以在吃飽的情況下,生命們首要關注的是如何獲得更久、更好。既然獵食這種你死我活的規則不被違反,那怎麼說各生命之間也是共存關係。起碼是井水不犯河水。

The Sleeping Gypsy, Henri Rousseau, 1897

參見:純淨的 生活

合作關係#

更深一層,則是合作關係,我們兩個生命在一塊,會更有利於我們生存。最深的是共生關係,同生但不共死。之所以會演變為同生共死,是因為兩者的關係過於緊密,以至於無法分開,所以不得不死。

合作關係維持的困難#

不過不同生命種族之間,一般都是獵食關係,然後是共存關係。至於更高級的合作,太過於困難。除了極個別生命長期演化的結果,絕大多數生命只有擁有足夠的智能,才能合作共生。話又說回來,如果不能合作共贏,共存關係是不穩定的,極易因為環境的變化、資源的匱乏演變為獵食關係。

Rioters in Dungarvan attempt to break into a bakery; the poor could not afford to buy what food was available. (The Pictorial Times, 1846).

群體的高級之處在於合作關係#

即使我們每天都能吃肉,也不會整日誇耀自己對其他生命宰殺的豐功偉績。因為作為一個群體,合作共生利大於弊。過於宣揚真實的生命關係,會讓群體解體,退化成人吃人的零和博弈。所以,在群體中,團結永遠大於對抗。也只有群體能夠發展出一種大規模的合作關係。這也是群體的高級之處,尤其是智能群體的高級之處,合作共生。因為智能,脫離獵食關係,即使有外星人來,也會以不平等的方式合作,當然是不大範圍違反獵食關係的合作方式。

Abraham Teniers - Barbershop with monkeys and cats (1629–1670)

群體的衰亡是合作關係的退化#

所以,生命關係最低級的是獵食關係,最高級的是合作共生關係。前者可以發生在任何生命之間,而後者大多只發生在群體之內。所以,我曾在《末世之中|末世的輕鬆》寫到:

個體的死亡是一件注定的事,而群體的衰亡,對於個體而言,或許是一種輕鬆。末世是相對的,人類認為的末世,或許是新種族的發跡之世。所以,末世不在於有多殘破,只要不適應人類生存,就算末世。相對於個體,末世更多的是群體的末世。個體或許活得很好。

生命關係的魔力#

縱觀本攤所有寫過的內容,全部與生命有關。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生存還是死亡,正義還是邪惡,屠夫還是宰殺,村莊還是文明…… 就連我的終極理想,也是建構一個世界,生命的世界,而非無生命的世界。

我不禁遐想,為什麼生命關係有如此魔力,能夠讓我始終魂牽夢繞?是我喜歡獵殺別的生命或者是被別的生命獵殺?還是我享受與其他生命若即若離、井水不犯河水的純淨狀態?抑或是我喜歡與其他生命合作,共同創造價值?

毫無疑問,我討厭黑暗村莊,那是一種殘酷的獵食關係。我珍惜合作關係,儘管已是陌路人,但畢竟曾經共生。我安於共存關係,不謀求在獵殺中,加官晉爵,只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儘管我喜歡共存關係,但我實在不能說這就是生命關係的魔力。

Asgårdsreien The Wild Hunt of Odin(1872) by Peter Nicolai Arbo

但我相信生命是一種變數,正如我在 “正道—— 神道生,魔道滅” 中所討論的那樣。

生命關係並不是死去的關係,他是活著的關係。合作共生,固然極好,但 “我常以為是眾生渡化了佛祖”。在獵殺與共生之間,我們一直注視著這一切,選擇我們想要出現的東西。無論悲劇還是喜劇,我們都表現出一種對生命真諦的信仰與追求。這種強烈的求生欲,對生存可能的無限探索,本就是生命的意義。

這種對生存的無因性追求就是生存本能。“生存本能” 就像太陽,散發著無窮的光和熱,支撐起生命的生存,我曾稱其為 “欲核”。

所以,有趣的是我們探究生命關係的魔力,然後又回到了生命的意義。糾因,人是向往美好的,悲劇所以美好

生命關係小結#

本篇的核心在於生命關係的層次,尤其是合作關係與群體。

有幾個簡單的推論,想要分享。

不合作就會走向獵食#

這時候的獵食並不是狹義的食物關係,而是利益的零和博弈。特指一種社會氛圍。就像我曾在黑暗 村莊中提到,“你的壞事就是別人的好事,在這種互害的社會中,既然大家都看不見遠方的希望,不如墜入深淵,互相詛咒。”

群體如逆水行舟,不能共生合作,就會弱肉強食。因為群體合作的腳手架,也會成為群體毀滅的破城鎚。

"Mad Meg" (Dutch: Dulle Griet). 1563. Oil-on-panel. 115×161 cm Museum Mayer van den Bergh (Antwerp, Belgium)

就像南京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扶?既然如此,這樣的群體還有什麼理由繼續維持?群體中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因為人都是可替代的。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為群體添磚加瓦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他們會怎麼辦?

“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並不是說,底層會舉大計,只是他們會選擇掀桌子,互相傷害的一種方法,俗稱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但經歷過死亡之後,人與人的關係趨於合作,一個新的群體關係也就再次誕生了。

如何建立合作共生關係?#

維持良好群體關係的根基就在於合作。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也在於合作。而這一切的根基都在於流動,釋放善意。

本攤崇尚個體主義,追求純淨的生活,是一種閉關鎖國的狀態。何者?因為我所要做的事情是一個人的事情,不需要合作。與世無爭,所以無人指責。

如果想要獲得群體的利益,就需要盡可能的與他人合作,像一個開屏的孔雀,不厭其煩的展示自己。而這種展示,必須讓別人獲得利益。就如同溜須拍馬,這是人際關係很好的潤滑劑,可是很多人拍不好,利益的獲得並非單方面的諂媚,而是真實的讓對方獲得利益,這是一個技術活。溜須拍馬並沒有什麼不好,壞的是,有些借助溜須拍馬破壞了法治,損害了群體的利益。

Jan Theodor de Bry after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The Man with the Moneybag and His Flatterers, NGA 47612

但合作共生,滿足他人的利益簡單,滿足自己的利益難。我賣涼皮,我要是免費送給別人,自己會虧死;但是涼皮快要壞了,自己吃不如將它送給顧客,讓別人得利。只要我不賠錢,我們永遠合作共生,關係親密。

“溜須拍馬” 不但是個技術活,還是一個哲學問題 —— 我想不想拍他的馬屁,我拍他馬屁獲得的東西是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本攤發帖第一原則是要滿足自身想法的自由表達,第二原則是如何讓訂閱者滿意。前者永遠優於後者。

但,觀念決定利益,拍馬屁的獨立價值或許是舔狗的哲學基點。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遠離#

生命關係的範圍,描述了強生命關係與弱生命關係,前者往往會讓人如提線木偶般上下起舞,後者則是一種更加平和的關係。

離開,是最有效的生存方式。如果你在國內不開心,你可以去無人居住的地方,去不讓你感到煩惱的地方,去可以讓人與人之間互相合作的地方。

Woodcut of Kraków from the Nuremberg Chronicle, 1493

任何生命想要互相作用都需要一定的空間、時間,如果我們在正確的時間、地點,就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在火星,地球就是受到光粒襲擊,也與你無關。

合作共生要求敬畏生命#

人確實有凌駕於地球之上所有生命的能力。人也確實可以拋掉所有善意的偽裝,更加赤裸裸的享受生命遺骸的盛宴。既然生命是弱肉強勢,為什麼我不能做的更放肆一些?為什麼我不可以隨意的虐殺生命?為什麼會有人去在意生命的死活?

August Friedrich Albrecht Schenck - Anguish - 1878

一切都是因為合作共生關係。生命不僅僅是一場力量大小的角鬥場,還有更為強大的合作共生。生命之所以被屠戮,是出於另一生命的生存所需。為生存所需你死我活,天經地義。合作共生也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利益,也是為了生存得更好。但是無意義的殺戮是一種反常狀態。這種無意義殺戮不僅會影響合作的信任基礎,也會影響共存與獵食關係。屬於生命公敵。

這種解釋同樣是一種功利解釋,流於外觀,可謂得客觀主義的精髓。

此為生命關係,于 2024 年 8 月 31 日深夜完成,獻給曾經與我合作共生的所有生命們。今世不能陪諸君走過,人生若只如初見。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